我横向对比了多个欠发达城市,发现兴宁给予人才补贴、服务措施标准是最高的,这证明了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尊重。”
“我去过全国多个城市,对兴宁最有感情,这里的人热情好客,所以在相关部门邀请下,我选择回兴宁创业。”
“虽然珠三角给的工资高、资源也比较集中,但家乡用感情和真金白银的政策邀请我们回来,多方考虑后还是决定回来,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
……
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一座城市对人才工作重视与否,人才的感受是最直接的体现。
欠发达山区县,如何在现有资源环境下,最大限度地抢占人才资源?兴宁市给出的答案是:尽心尽智引才,真心真意留才,用情用力育才。促进人才发展同经济发展高度匹配、深度融合,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做优人才发展“生态圈”,实现人才数量持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构筑兴宁人才高地。
下好“一盘棋”
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在兴宁市城区,一家大型展示厅里,摆放着丝苗米、单丛茶、油茶、兴宁鸽等百余种农产品,几乎囊括了兴宁所有农特产品种类。虽然卖的是兴宁土特产,老板黄云却不是本地人,而是云南昭通人。
“我十多年前曾来过兴宁务工,跟本地人边学边做,干起了农业。”黄云说,他曾经辗转全国多个城市,做过许多工作,在兴宁待的时间最长,也最喜爱兴宁。“我热爱兴宁的土地,也喜爱兴宁人,客家人十分热情。”
2019年,兴宁市农业农村部门邀请农业技术及管理经验丰富的黄云回到兴宁,黄云多方考虑之后,在兴宁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兴宁农村电商开展得风风火火,有基础,有市场,所以我决定过来创业。”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黄云创办了梅州市米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线上、线下销售兴宁农特产品,培养“网红达人”开启直播带货,并为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提供种养技术服务、品牌打造。“我们公司主要围绕农业产业,做技术管理输出服务。”
对兴宁土地有感情的黄云,迎娶了客家妹子,决定在兴宁扎根定居。“去年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了我现在的合作伙伴,我们希望以自己做例子,吸引更多人来到兴宁创业就业。”
黄云说,看到兴宁市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强,公司去年起开始了孵化新农人的新业务,吸引了四五十名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前来实习、工作。“我们团队都是‘90后’的年轻人。”
诸如黄云般在兴宁创业就业的外乡人还有许多,他们或在这座城市看到了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热情,或生活在这座小城里体会到了幸福感,他们留在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
人才聚,城市兴。一直以来,兴宁市都高度重视人才引进政策,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下好人才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坚持党管人才,扎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依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兴宁市多部门联动出击,引进外来人才和大学生返乡就业并重,重点在工业、教育、农业等领域发力,不断扩充城市人才队伍。
今年8月,兴宁市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统筹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共同抓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再次吹响人才兴市的号角。
会上,兴宁市委书记宋才华要求,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来认识、谋划和推进,强化责任落实、政策兑现、政治引领和服务保障,确保兴宁市人才工作尽快取得新突破。
“兴宁全市上下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全面推进人才强市的各项战略任务,为推动兴宁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宋才华说。
打造“强磁场”
推动五大人才发展计划落地见效
“与曾经的高中老师,从师生变成同事,是怎样的体验?”上个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文在兴宁人的朋友圈广泛传播。
文章讲述了4名兴宁一中的毕业生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返回兴宁一中工作的体会和感受。
“教育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迫切,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是兴宁教育领域的共识。”兴宁一中副校长廖振雄说,今年学校新招聘了5名华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希望通过此策划推文,感染更多在外的兴宁学子返乡工作。
今年6月,兴宁市发布《2022年兴宁市引进优秀青年教育人才公告》,面向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招聘23名2022年应届全日制师范类本科以上毕业生。
“我们抢抓毕业季机遇,利用全市周转池编制,引进8名优秀应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兴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伟权介绍,兴宁市在教育人才引进上开展专项人才的引进探索。
早在今年春节期间,兴宁市召开了返乡重点本科师范类青年人才座谈会,为今年的教育人才引进工作打下基础。
“我原本还在考虑留在珠三角还是回家乡工作,年初的座谈会上,兴宁一中校长动情地讲述了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的现状,动员我们回到母校工作,坚定了我回到家乡的想法。”通过此次优秀青年教育人才招聘进入兴宁一中工作的凌宇妍说,回来工作近半年,更加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虽然珠三角的资源和薪资是兴宁无法比的,但在家乡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很高。”
何佳鑫也是此次优秀青年教育人才招聘进入兴宁一中工作的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生之一,因为家在黄陂镇,学校特地安排了人才房免费提供给她居住。“不仅如此,市里的人才政策也很吸引人。”
此次引进的教育人才享受相应人才优惠政策,提供5年生活补助,每年2万元,工作满5年后,享受一次性购房补助10万元。
近年来,梅州市相继出台“人才振兴16条”和“青梅计划”招才引才,兴宁市紧抓机遇,用政策“强磁场”吸引更多急需紧缺人才来兴返兴工作。
“兴宁狠抓‘1+N’人才新政的宣传贯彻落实,紧紧围绕‘青梅计划’‘鸿雁计划’‘宗匠计划’‘金谷计划’‘桂竹计划’五大人才发展计划,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流动、服务、管理六大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推动加快人才发展、扶持实体经济等系列人才引育和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落地见效。”孙伟权说,在推动梅州市人才引进计划落地见效的同时,兴宁市也根据本地发展情况,出台了本地的人才引进计划。
目前,在2022年急需紧缺人才招聘中,兴宁市引进人才11人。面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征集2022年第二轮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岗位目录,其中,39个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岗位招聘61人,20个企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岗位招聘87人。
“珠三角人才济济,我们在那工作没有优势。但家乡发展相对落后,急需人才兴市,能充分感受到家乡对人才的珍惜,我们在这能享受到好的服务。而且这里生活成本较低,幸福感更强。”何佳鑫说。
做优“生态圈”
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人才
温志强是兴宁市委党校的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江西赣州的客家人,来兴宁工作2年多时间里,他迅速地融入本地生活。“我现在基本能掌握兴宁客家话的发音了。”
作为一名“95后”党史教师,温志强身上既有党史知识沉淀下来的严肃厚重气质,又有年轻人活泼开朗的性格。“我十分热爱这份工作。”
2020年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温志强开始了找工作之路,他给自己定下了两条标准:党校教师、欠发达城市。“我在研究生阶段就发现,欠发达城市更缺年轻的党校老师,应聘和发展的机遇更多更大。”
温志强对比了多个城市后,最终选择兴宁。“当时我横向对比了江西、四川、湖南和广东多个欠发达城市,发现兴宁的人才政策最好最吸引我,所以便决定过来这里工作。”
温志强享受到的人才优惠政策是5年共20万元生活补助,工作满5年能拿到一次性住房补贴20万元。“目前已收到第一笔4万元的生活补助。”
如今在兴宁工作已有2年多,温志强充分感受到了兴宁人的热情及对人才的尊重。“各级部门对我生活上都十分关照,经常询问我有什么需求。”
前段时间,温志强曾询问过兴宁市委组织部,是否能实现女朋友编制的跨省调动,组织部承诺虽然跨省调动有难度,但会尽可能地想办法。“虽然因为其他原因和女朋友已分手,但组织部的承诺让我很感动,坚定了我留下来的决心。”
因区位条件和城市发展较缓等原因,兴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难度大。如何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留住更多人才?兴宁市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兴宁市在21个市镇两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专门设立21个“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利用“两库一平台”、市人才驿站网站和公众号等资源,完善软硬件设施,在市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专门再设立“3个区”(休息等候区、咨询服务区、自助服务区),延伸人才服务保障。
整合职能部门,兴宁市建立人才服务团队,由单位分管负责人、部门职能专员、服务窗口专员组成专业团队,实现“一对一”服务,让人才感受“家”的温暖,把人才驿站打造成真正的“人才之家”。
作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在广州从医30年来,刘海俊一直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在退休之际,他婉拒了各大医院的高薪聘请,带着一批高水平专科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回到家乡扎根,创办了兴宁市第一家眼科专科医院兴宁市神光眼科医院。
“一方面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真正为家乡人民做一些事。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兴宁市有这么好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加坚定了我回乡发展的决心。”刘海俊说。
今年上半年,刘海俊提出了想解决孩子读书问题,兴宁市委组织部积极沟通协调,努力为其解决问题。
“我们尽可能地为各类优秀人才解决工作、生活上的难题,帮助人才在兴宁安居乐业。”兴宁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公室主任黄艳丽介绍,兴宁财政紧缺,但在能力范围内给予了最好的支持。“虽然与诸多大城市相比,兴宁市人才资助等物质条件略为欠缺,但希望通过对人才的热情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温志强已逐渐习惯在兴宁的生活,他看到了这座城市逐渐完善的城市配套,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逐渐便利的生活设施。“我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兴宁。2024年高铁在兴宁设站后,兴宁的交通将更加便利,唯一困扰我的回乡路途远这一难题也将解决。我在这里工作好、生活好,很喜欢兴宁。”温志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