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走“产教城”深度融合的路子,是湖南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强省会”战略实施的必由之路。
校城融合:推进“职业院校建在园区里”,共建高水平职教园
立足全省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产教城”融合来优化布局职教园,将职教园建设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职业教育集聚集中发展示范高地、“产教城”融合发展创新高地。合理规划布局职教园,围绕全省产业链格局,高度重视产业园长远规划蓝图和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职业院校落户留足空间,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管理科学的综合性职教园。资源要素向职教园聚集,采取引进、新建、升格、合作办学等多项措施,大力引进应用型大学、龙头企业或科研院所来职教园办学,重点引导全省优势产业、新兴战略型产业等开办相关职业技术院校,以职教园聚人气、育人才、兴产业,积极引导院校之间、园校之间打破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带动产业园发展;品牌特色向职教园聚力,以“树一流职教示范、创一流职教品牌”为目标,充分利用产业链的特色优势聚力发展。如省会可以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创意花炮等亟需的高级蓝领领域,规划建设智能装备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生物医药学院、花炮学院等特色院校,打造一批特色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形成职业教育品牌特色。
产教融合:推进“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共育高素质时代工匠
以“五个对接”为切入点,深化定向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全链条打通人才培养通道。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让专业设置跟着产业升级“走”,围绕企业需要“转”,适应市场需求“变”。课程与岗位精准对接。根据产业链重点企业的岗位特性与需求要求,实时更新完善教学大纲及教学标准,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和特色预备员工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水平,建立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经济无缝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师与技师精准对接。动态选配“双师型”教师,推动院校向企业购买技术课程和实训教学等服务,把企业技师引进课堂,让教师进入企业车间,提高专业教师操作技能和教学能力,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工艺、管理经验与专业教学相互融合,使专业教学对接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教室与车间精准对接。创新实践生产与教学“双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程度模仿企业的办公环境和生产环境,将企业生产线引入课堂,把模拟实训变成真实生产,提高学生个人的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让学校变工厂、课堂变车间、作业变产品,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基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精准对接。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园文化引领专业设置等其他工作开展,让学生缩短角色转换过程,实现“零距离”就业,推进产业专业就业“三业”无缝联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有效接通。
校地融合:推进“机制建在实践应用中”,共筑高质量发展支撑
推进“产教城”融合需要健全“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推进产教融合双向对接、校企合作双向奔赴。一是完善“政府+”法治保障机制。建立完善激励约束、评价监督机制,健全普职融通、升学就业等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融通、成果互认,以法治保障合作的行为和利益,以宣传赢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二是构建“名校+”运行保障机制。加强与国内知名应用型大学或知名高职院校合作,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与知名高校或高职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办学,引导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举措,着力培养企业产业适应适用的技能型人才。三是健全“企业+”利益保障机制。建立激励龙头企业参与办学的长效动力机制,落实产教融合激励、补贴、税费等政策,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优化产教融合政策环境、投资环境,提高企校合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一条“企业招到人才,学生学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的三方共赢之路,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